導讀: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的同時,對離退休人員發放生活補貼。離退休人員的工資也將隨著在職人員工資的增長而合理提高,從而共同分享社會發展帶來的實惠。
主持人:馮蕾
嘉 賓: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鄭功成
人社部勞動工資研究所所長、中國勞動學會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 蘇海南
北京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 韓錚錚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分三步走實施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我國事業單位有120多萬個,在職人員有3000多萬人,離退休人員900多萬人,而事業單位集中了我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高知識群體,因此,改革意義重大。
改革目的:既要調動積極性又要增進公益性
記者:績效工資當前在事業單位實行有何針對性和現實意義?
鄭功成:“績效工資”即一種將勞動者的薪酬待遇與其個人業績、工作成效密切掛鉤的工資計量形式,這種改革針對的恰恰是許多人熟悉的“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大鍋飯”式工資分配制。因此,在事業單位全面推行績效工資,有利于充分體現個人的勞動價值和工作技能,真正實現勞有所值。另一方面,事業單位改革又是我國深化改革的一個深水區。因為無論是計劃經濟體制時代形成的利益格局與利益分配機制,還是改革開放30年來形成的利益格局與利益分配機制,都已經與事業單位的改革推進存在著重大的關系。因此,從績效工資入手加快事業單位改革步伐,確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突破口。
蘇海南:近兩年來,政府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農民收入,通過貫徹執行2006年出臺的方案進行了公務員工資改革,許多企業近幾年來也對工資制度進行了改革。而當前,基層義務教育教師、基層公共醫療服務人員待遇偏低是明顯的事實,而他們也少有創收的渠道,或者一創收就會損害老百姓的利益。此外,對近3000萬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實施績效工資,結合國家繼續健全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等,無疑有利于社會分配的更加公正與合理。
工資水平:既有總體提升又有個體差異
記者:績效工資究竟會給事業單位職工的收入分配帶來哪些變數?
鄭功成:必須承認,績效工資改革會帶來事業單位薪酬的上升,但這是國家基于我國勞動工資占GDP比重偏低的現實格局下必須采取的舉措。因此,通過采取績效工資制來促使事業單位薪酬水平有所提高應當是其中的應有之義。另一方面,在總體上促使事業單位工資水平有所提高的條件下,政府對這些領域事業單位的創收行為作出嚴格限制,即是對事業單位的收入分配進行嚴格規范所必須的同步舉措。作為提高公共品或公共服務的基層義務教育和衛生服務機構人員,更是不能變成唯利是圖的機構。如果在推進績效工資改革的同時不嚴格規范其創收行為,其結果必然是工資上漲而服務進一步異化。
我已經肯定績效工資的實行會帶來工資總體水平的提升,但無論是對于單位還是個人,這種上升之數又非,確實還存在著一些變數。例如,績效工資重在績效,這意味著同一單位的職工可能因為績效不同而需要拉大差距,對于個人而言,其結果并不一定等于普遍性的工資上漲,而是需要通過績效的考評來競爭,這當然使固化的工資增加不確定性;同時,績效由誰評定,以什么樣的標準來評定,通過什么程序來評定,有何程序進行監督?這些均還未有十分清晰的規范,績效工資的改革便可能從制度安排到具體實踐均具有變數。
韓錚錚:我們于2007年3月正式啟動收支兩條線管理試點工作后,擔心也隨之而來,吃上了“皇糧”,不是又回到過去大鍋飯的時代嗎?績效工資也從那時起便開始了。兩年多的時間證明,績效考核制度讓我們得到了實惠。2007年以來,門診量每年遞增24%;基本醫療業務收入每年遞增35%;工作人員收入不減反增。
績效標準:既要優勝劣汰又要防止逐利化
記者:績效工資制度實行的難點在哪里?
鄭功成:主要困難當然在于如何評定績效。其實,現在各單位都會有一套考核工作人員績效的指標,但當前的績效工資改革顯然是針對考核機制不當或者缺陷而采取的調整。換言之,不是沒有標準而是現行標準失范或不公,或者有違社會公共利益。從事業單位的性質與服務內容來看,應當追求的是公共服務質量和公眾或者服務對象的滿意程度。但現實中人們對教育領域中的“逐利化”現象和對醫療服務機構“看病難、看病貴”的反映,已經折射出公眾對這兩大公共服務體系的強烈感受。
記者:那么,醫生和老師的績效如何評估?
鄭功成:如果績效工作的推進是突出創收,必定進一步對“開大處方”、過度醫療等不良現象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醫院的績效工資制,首要任務就是讓醫院的服務質量與服務水平有實質改變或顯著提升,真正讓患者得到實惠。而實施績效工資這項改革的首要之務,也就是厘清什么是公立醫院真正的績效。
對義務教育而言,教師的績效首先是教書育人的成效如何,但教書育人的評價指標卻需要改變,是以掃盲率、升學率、入學率,還是以其他指標來考核教師的績效,答案似乎不會這樣簡單。但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只要應試教育的一套考核指標不放棄、不調整,績效工資的強化必定等于應試教育的強化。因此,我主張在推進績效工資改革時,除保障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能夠真正實現勞有所值,同時還特別需要制定一套素質教育指標,用績效工資改革來推進素質教育和實現優質教育,應當是這一改革的終目的。
蘇海南:我認為,首先要把公益性服務作為總的績效及其評價的“旗幟”和“標桿”。其次,要根據不同行業事業單位的工作特點分別選擇確定其績效指標。同時,要分門別類核定各事業單位的績效工資總量,同時清理津補貼,把符合有關政策規定的部分納入績效工資總量,超出的部分一般應取消;在此基礎上建立績效工資調整機制,規定在什么條件下可以增加及增加多少。要確定績效工資的構成,其中哪些作基礎性績效工資,哪些作獎勵性績效工資,并與崗位薪級工資等部分形成一個合理的比例關系。同時,要安排好各類人員的績效工資關系,在分配標準上向一線工作人員、關鍵重要崗位人員和績效突出、貢獻大的人員傾斜。
記者:作為試點單位,你們的評價體系是怎樣的?
韓錚錚:我們感到,標準的制定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我們標準的制定完善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過程是艱辛的,效果是不錯的。我們確定按服務數量、質量和滿意度三個方面進行考核。
首先,數量如何考評?總共涉及540項醫療服務,不能把某種數量和另一種數量簡單相加。比如某些普通科室一個月門診量可達到1000,而那些做大手術的科室一個月可能只有幾次,兩種服務數量不能簡單相加,還必須考慮單位時間、風險責任、技術難度和工作環境等很多方面的差異。我們做了一個特別大的工程,把單位時間、風險、責任以及工作環境都做到電腦考核系統之中,只要某個服務項目輸入系統,相關考核系數就自動生成,通過數量與系數的乘積得出結果。另外,比如做了一個大手術,好與壞怎么評價?其實就像老師評作文,十個老師看可能有十種結果,如果完全靠主觀判斷很難做出客觀評定,要做到讓人心服口服就必須數字化、量化。
再有,比如某科室打了1000針,那這1000針怎么分攤到每個職工頭上?不可能每個人打一針劃個“正”字吧。我們采取了兩級考核,中心考核到部門和科室,科室再對每個人進行考核。滿意度考核也是一個重點,我們采取量化計分考核制度。一是在藥房、掛號等直接與病人接觸的地方安裝了類似銀行服務的評價器。另一個辦法是邀請社會監督員參與我們的考評,但他們不直接與一線職工發生聯系。兩年的實踐證明,這個辦法是很有效的,過去考評得70分、80分的情況很多,現在基本都是百分。
現在,我們手上握著每個醫護人員平均每年4.86萬元的工資收入,扣除固定工資外,有每人每年17010元費用可以用來在績效考核上運轉。期待這次改革之后,用在績效考核的費用占比能夠提高,對職工的積極性來講,將會有更大的促進。此外,目前在機構內部要施行績效工資,機構與機構之間也需要績效工資。這樣才能激發機構的創新,才能有利于整個國家基層醫療服務水平的提高。
改革步驟:既要加快推進又要統籌兼顧
記者: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不是簡單的漲工資,而是要建立一種新的機制和制度。對此,您如何看?
鄭功成:績效工資改革必然波及到事業單位的未來發展,包括教育機構、醫療機構的布局調整,公共資源與社會資源的有機配置,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與其他國家公職人員、企業人員的利益銜接,乃至于事業單位的性質分類、服務標準等等,均會產生新的變化。因此,績效工資改革是事業單位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是能夠影響事業單位發展全局的一項改革,在具體實踐中應當小心論證,大膽推進。
蘇海南:我認為,當前首先要正確劃分事業單位類別。行政執法類事業單位參照公務員管理,執行公務員工資制度;經營開發類事業單位一般改為企業,執行企業工資制度,都不納入本次實施績效工資范圍。剩下的公益性事業單位,又分為純公益性事業單位,如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基礎性科研、博物館等單位,由財政全額撥款;半公益性事業單位,如某些高等學校、應用性科研單位、醫療保健院等,由財政差額撥款。這是實施績效工資必須明確的前提條件。同時,公益性事業單位要正確設置崗位,科學合理定編定崗定員,實行聘任制與全體工作人員簽訂聘任合同,完善專業技術職稱制度,這是實施績效工資的基礎。
記者:事業單位還有900多萬離退休人員,他們的工資會有什么變化?
蘇海南: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的同時,對離退休人員發放生活補貼。離退休人員的工資也將隨著在職人員工資的增長而合理提高,從而共同分享社會發展帶來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