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青少年都因為巨大的壓力而不喜歡學習,從不情不愿的去學校到逃學,不管父母和老師是如何苦口婆心的說服都不管用,都只能讓學生更加厭煩,那么孩子們到底為什么會出現厭學情況呢?
厭學原因:
從父母的焦慮開始
進入小學,孩子成長的比拼正式拉開大幕,起跑線的高低之爭讓父母們不得不盡責盡力:每晚盯著孩子的功課,對開小差、寫錯字、算錯題這些行為立即糾錯指正,布置額外的課外練習,嚴格控制孩子玩的時間,對各種課外輔導班格外熱衷,和學習相關的道理經常灌輸,孩子的成績和表現儼然成為了父母情緒的晴雨表……被教育控制的父母們逐漸失去了對孩子原始的愛。
父母們的高焦慮和高期待轉化成對孩子們的高壓、高控,深怕自己晚行動,孩子就要落后,而這種彌漫性地焦慮也在很大程度上傳遞給了我們的孩子,讓孩子們把學習和痛苦聯系在一起,日積月累后,也許孩子就會以厭學、拒學作為對學習無奈而沉重的回應。
從孩子否定自己開始
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對學業成就和未來成功過渡關注的社會大背景下紛紛倒下。孩子們感受到學習的過程痛苦而無趣,父母們的傾力安排讓孩子們失去了對自己的掌控感(一個人長期無法獲得掌控感容易變得悲觀抑郁);
孩子們感受到哪怕自己已經很努力了、成績考得已經很好了,父母們卻依然不滿意,學習結果帶來的總是挫敗感和自責感,似乎只有100分、前3名才能讓父母們喜笑顏開,孩子們越來越體會不到學習所帶來的成就感。
沒有掌控感和成就感,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學習上無法感受到自我價值,更多地感受到的是被評判、被要求,感受到的是父母們有條件的愛。
這份包裹了各種條件的愛猶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會讓孩子去做讓父母滿意的事,另一方面當孩子總是做不到的時候,就會產生持續的內疚感和挫敗感,從而讓孩子失去積極的內在學習動力,進而開始不斷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不值得別人愛、自己笨、自己沒有能力,甚至自己不是學習的料。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內在不斷否定自我的聲音會轉化成孩子長期低落的情緒、越來越糟糕的成績、越來越疏離的同學關系,越來越多的掩飾和情感隔離。
從家庭缺失愛開始
有這樣一個家庭:爸爸和媽媽長期感情不和,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更是存在很大分歧,經常當著孩子的面不加控制地爭吵,孩子有時因為害怕而大聲哭泣,可正在氣頭上的父母卻因為心煩而對孩子大發脾氣,呵斥孩子,讓孩子變得更加恐懼。
有時候為了讓自己想法在家里得到實施,父母中的一方或雙方又都來討好孩子,或是在孩子面前詆毀另一方。在這樣忽冷忽熱近似分裂的環境里,這個孩子到了小學以后,根本無心學習,成績倒數,個性膽小懦弱,害怕人際交往。
后來,父母覺得孩子問題越來越嚴重才來咨詢,可就算在咨詢中,他們還再互相指責謾罵,都沒有意識到就是他們共同營造的可怕的家庭氛圍害了這個孩子。
一個孩子長期感受不到來自家庭最基本的快樂、滿足和幸福,你要她/他如何去構想屬于自己的美好未來,又如何有動力成為更好的自己?孩子會被強大的無力感拉進心靈的深淵,最后也許一根稻草壓下來,厭學拒學可能就成為了孩子的一種吶喊。
希望孩子出現厭學情緒的家庭,各自對號入座一下,看看是否存在上述的問題,也希望沒有出現厭學情緒的孩子能夠時刻警惕這種行動,讓厭學遠離各個學生。
|